当前位置: 首页 > 自身建设

民盟南通通州区支部美丽乡村行

来源: 本站 发布时间:2018-07-09 字体:[ ]

1531121606481.jpg

1531121606496.jpg

1531121606506.jpg

1531121606539.jpg

1531121606552.jpg

什么样的乡村才算是美丽乡村?

如何去建设美丽乡村?

如何通过美丽乡村的建设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带着这些问题,民盟南通通州区支部23位盟员及入盟积极分子,于7月1日至2日,前往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湖州南浔和孚镇荻港村调研。

周六上午,我们首先来到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余村地处浙北天目山北麓,因天目山余脉——余岭而得名。余村的村域面积4.86平方公里,有山林6000余亩,属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余村的山里分布着大量的优质石灰岩资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矿石资源是余村人发财致富的“命根子”。开采矿石让余村成了富裕村,但是矿山、水泥厂造成的污染,也使余村常年笼罩在烟尘之中。在恶劣的生态环境中,余村人甚至无法呼吸到一口干净的空气。矿山经济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绿色浙江“的“八八战略”。深受矿山污染之害的余村也开始陆续关停矿山和水泥厂,矿山的关停却使许多村民失去了工作和收入,迷惘中的村民开始走上了探索“绿色发展”新路的征程。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考察余村,对村里探寻绿色发展新模式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在余村考察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断。

经过13年的生态建设,余村的环境发生了变化,这里青山环绕,漫山翠竹,小溪潺潺,鸟语花香。余村的果园采摘、水上漂流、家庭民宿等大旅游生态产业声名远扬,余村人走上了一条新的致富之路。这条路不仅带来了余村的经济发展,更带来了余村生态文明水准的提升。

荻港村是我们调研的另一个乡村建设典范。与余村不同的是,荻港村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千年古村,是一个河网纵横中的江南水乡。

荻港,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人文荟萃,经济富庶。追寻荻港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桑基鱼塘的生态农业模式正是荻港经济与环境持续发展的奥秘所在。

荻港的桑基鱼塘农业生产模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千百年来,聪明智慧的劳动人民发明和发展了这种具备完整、科学的人工生态系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人们在塘基上种桑、用桑叶喂蚕、用蚕沙养鱼、再用鱼粪肥塘和塘泥壅桑。形成了种桑和养鱼相辅相成、桑地与池塘相连相倚的生态农业景观和了丰富多彩的蚕桑文化。

去年11月份,已经成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荻港桑基鱼塘被成功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荻港村除了生态农业这张名片以外,还着力打造名人文化。保存良好的古建、众多的历史名人等等都是荻港村深具潜力的文化资源。

浙江美丽农村之行,给盟员们带来良多的感触。

盟员薛静说:“江南的乡村发展理念还是超前的,江北的更多是在模仿学习。能不能走出自己的路子,因地制宜地发展,很重要。南通的乡镇建设和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盟员胡雪珠说:“原本课堂上讲的桑基鱼塘在这里竟然是上千年的真实实践。在这里,我们真切地看到了桑基鱼塘这种生态农业模式带来的可持续发展。”

什么才是美丽乡村?如何建设美丽乡村?通过这次调研,或许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系统的、完全的解答,但走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建设之路,建设绿色生态文明的社会已然成为大家的共识。

就让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思想,让绿色、生态、人居、富裕的“金山银山”也在南通大地上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