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同盟南通市委员会
zgmztm.nantong.gov.cn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服务

古枫雅韵红石榴 民盟文化润乡畴:文化下乡 共迎新春

来源: 本站 发布时间:2025-01-27 字体:[ ]

2025年1月23日,农历腊月廿四,南方的小年翩然而至,本应裹挟着丝丝寒意的时节,风却温柔得恰到好处,不见凛冽的冷意,像是岁月特意馈赠的一份别样温柔,让这个小年多了几分暖煦与安然。在千年文化古镇如东县丰利镇西部的凹桥村乡村大礼堂,热闹非凡,一场别开生面的“同盟同行·文而化之”——“古枫雅韵红石榴 民盟文化润乡畴”迎新春送文化下乡活动在这里欢乐启幕。此次活动由民盟南通文化总支部委员会携手南通戎耀爱国拥军志愿服务队、如东县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中共如东县丰利镇委员会精心策划,共同为基层群众呈上一份满载深情与祝福的文化厚礼。

活动现场,各界领导嘉宾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温暖时刻。民盟南通市委会专职副主委赵明远,如东县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缪华,中共如东县丰利镇党委书记骆宏丽等众多领导出席活动,分别予以致辞。他们的到来,让活动现场氛围更加热烈庄重。

文化演出在丰利古枫艺术团带来的开场锣鼓《红红火火过大年》中,瞬间点燃了现场的热情。激昂的鼓点,欢快的节奏,仿佛敲开了新春的大门,敲出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敲出了本次活动的欢乐序曲。

民盟南通文化总支部盟员、满族的张薇丽老师身着民族服装登台,为大家带来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光辉照儿永向前》。只见她扮相端庄大气,举手投足间尽显专业风范。紧接着,文化总支戏剧支部麻洺溪老师带来的越剧尹派唱段《洞房悄悄静悠悠》,细腻的唱腔、柔美的身段,尽显越剧的独特韵味,把越剧的典雅之美展现得入木三分,赢得台下阵阵掌声。

表演过程中,特别设置的赠画环节,为活动增添了一抹艺术亮色。侯德剑老师是南通书法国画研究院的老院长,这位在艺术领域建树颇丰的老盟员,讲述起与已故丰利文化大家徐善华的交往渊源。原来,徐善华老师擅长画牛,而侯院长同样在画牛领域造诣颇深,共同的艺术爱好和追求,让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侯德剑院长深情回忆着与徐善华老师的往昔点滴,台下的观众也都沉浸在他的讲述中,感受着这份跨越岁月的艺术传承与情谊。随后,侯院长缓缓展开手中画卷,一头栩栩如生的牛跃然纸上,他将这幅饱含情感的画作赠予丰利镇政府,以此延续那段珍贵的前缘。

赠画完毕,侯院长兴致颇高,现场清唱一曲《篱笆女人和狗》。他的歌声极具穿透感染力,一开口便牢牢抓住众人的耳朵,赢得阵阵喝彩声,将活动氛围推向高潮。

随后,优秀青年竹笛演奏员江荣华老师带来的笛子独奏《春到湘江》,笛声清脆悦耳,灵动跳跃,仿佛将春天的蓬勃生机与湘江的壮阔美景带到了大家眼前。而壮族的韦南西先生演唱的《天边》,那浑厚的嗓音,深情的演绎,让观众们仿若置身于辽阔的草原,感受着自由与奔放。丰利古枫艺术团带来的说唱《大美如东》,用质朴的乡音、欢快的节奏,讲述着如东的风土人情、发展变迁,展现出如东独特的地域文化和迷人魅力。

活动的游戏互动环节,将现场气氛推向了又一个高潮。围绕少数民族习俗等展开的趣味问答,大家踊跃参与,在欢声笑语中,不仅加深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更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团结。

又一位满族老师银毅闪亮登场,带来歌曲《打开春天》。音符间满是对春天的憧憬与赞美,饱含着蓬勃的生命力,让现场的村民们感受着春天的希望与活力;施国华老师轻抚马头琴,琴弦拨动,《赞歌》那悠扬深沉的旋律缓缓流淌而出,似骏马在无垠草原上欢乐奔腾。

最后,在丰利古枫艺术团的谢幕舞蹈《万紫千红》中,演员们身着绚丽多彩的服装,翩翩起舞,寓意着新的一年生活如繁花般绚烂。全场观众起身,共同高歌《歌唱祖国》,激昂的歌声回荡在礼堂,唱出了大家对祖国的深深祝福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礼堂另一侧,送书法下乡活动区域热闹非凡。民盟书法家张晏、王树堂、周道山、俞百圣、孔艺等老师整齐摆好笔墨纸砚,引得村民们纷纷围聚。

书法家们笔走龙蛇,运笔如飞,有的下笔苍劲有力,有的行笔灵动飘逸,起笔、顿笔、收笔,一招一式尽显深厚功底。转眼间,喜庆的红纸上便出现了风格各异的对联和“福”字,有的字体圆润饱满,有的骨力刚健,还有的融入巧思,将吉祥语“平安喜乐”、“招财进宝”等与独特的书法艺术相融合。

围观的村民们满心期待,眼睛紧紧盯着书法家们的笔尖,随着毛笔的移动,脸上不时露出惊叹与欣赏的神情。每完成一幅作品,村民们都迫不及待地接过来,小心翼翼地展开,细细端详,随后带着满足的笑容将它们收好。不一会儿,地上、桌上都铺满了写好的对联与“福”字,宛如一片红色的海洋,承载着对新一年的祈愿,也传递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邮票文创书签手工制作区,叶筠老师耐心指导,大家发挥创意,将小小的邮票元素融入书签,制作出独一无二的纪念品。木版年画拓印DIY手工制作区,李彬老师手把手教大家拓印,一幅幅精美的“百福图”在众人手中诞生,让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陈云老师带领大家玩转榫卯小板凳,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传统木工榫卯技艺的魅力与智慧。徐俊华老师组织的风筝手工制作区,五彩斑斓的风筝在孩子们的手中逐渐成型,承载着他们对天空的向往和新春的希望。

当天下午,参与活动的人员还踏上了丰利文化调研之旅,深入探寻丰利的历史文化底蕴,感受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积淀。

首先来到了悟园。悟园由“中国好人”袁金华先生个人出资创建,历经13年建成,如今已成为江苏省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南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悟园分为东、西、前、后四院,东院以“古风墨缘”为主题,西院则重点展示法治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其中,二十四孝文化长廊和法治文化长廊是悟园的核心部分,通过书画、碑刻等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精神。

离开悟园,大家来到醉枫庐。这里是由退休建筑工人张炳林老人用20年时间精心打造的私人园林。醉枫庐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处近25平方米的石雕沙盘,以1:500的比例再现了丰利古镇数百年前的风貌。沙盘中,5座私家园林、27座寺庙、12家祠堂、9座牌坊、11座桥以及蜿蜒曲折的石板老街都栩栩如生。张炳林老人还亲手雕刻了1000多件工艺小件,包括宝塔、石桥、亭台楼阁等,每一处细节都巧夺天工。此外,醉枫庐内还陈列了大量雀舌松盆景,将整个院落衬托得生机勃勃。

紧接着,前往文园博物馆。文园是前清全国三十六名园之一,由安徽籍盐商汪澹庵创治于清朝雍正年初。园内曾有小山泉阁、文昌殿、魁星阁等胜境,其中小山泉阁被古典园林建筑大师陈从周教授誉为“今南北所存诸园无此佳例”。文园不仅园林建筑艺术价值极高,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园主汪澹庵的爱国精神与道德操守,以及对地方文化的贡献,使其成为江淮名园中的佼佼者。如今,文园旧址经过修葺,保留了明清徽派建筑风貌,成为文园博物馆。

最后,还参观了已历经十载建设,目前仍在不断完善中的丰利大圣寺。寺院的仿唐建筑风格独具特色,一踏入寺院,便能感受到其雄浑大气与古朴典雅的气质。宏大舒展的殿顶,坡度平缓,正脊两端的鸱吻造型简洁却不失威严,建筑整体采用朱红与青灰的色调搭配,色彩明快而沉稳,展现出独特的装饰美感,漫步其间,在感受宗教文化氛围的同时,也对丰利的多元人文风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随着调研之旅的圆满结束,“同盟同行·文而化之”——“古枫雅韵红石榴 民盟文化润乡畴”迎新春送文化下乡活动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一天,丰利镇的凹桥村乡村大礼堂充满了欢声笑语,洋溢着新春的喜庆与祥和。从热闹非凡的文化演出到年味儿十足的书法家写对联送“福”字以及别具一格的手工制作体验,再到深入实地的文化调研,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参与者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和温暖的力量。

这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民盟南通文化总支部委员会与各联办单位共同为丰利镇的父老乡亲们送上了新年的祝福,同时也将文化的力量传递到了基层的每一个角落。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促进了民族团结,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期待着更多这样的文化活动能够走进乡村、走进基层,让文化的力量温暖每一个人的心田,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会有更多这样的文化之旅,继续书写文化下乡的精彩篇章,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窦立毅)